万福玛利亚 Hail Mary(向玛丽致敬)影评

2024-06-10 21:20:35 NBA赛事 admin

万福玛利亚 Hail Mary(向玛丽致敬)影评

万福玛利亚 Hail Mary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政治电影时期,以一部《人人为己》重回主流视线。在这一阶段,他抛弃了政治电影时期所热衷的小组创作,并结束了异常极端的声画实验,转而拍摄更加主流的艺术电影。而这一转变的达成,则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安-玛莉·米耶维勒密不可分。作为同是迪加·维尔托夫小组的成员,米耶维勒在戈达尔和让-皮埃尔·高兰两位战友产生严重意见分化时,站在了戈达尔的一边,并帮助戈达尔在逐渐走入死胡同的政治电影实验中,找到了方向。单纯的激进实验已不能满足时代与斗争的需要,“不要拍摄政治电影,而要政治地拍电影”,成了戈达尔的新准则。重回电影,重回古典主义,是下一个时期戈达尔电影的全新目标。

1980-1985年间,在接连推出了《人人为己》、《受难》和《芳名卡门》三部票房和口碑皆相对成功的杰作之后,戈达尔宣布了自己的归来。在这些电影中,戈达尔将镜头从东方的战场,拉回到法国与瑞士的日常生活,在主题上也更接近新浪潮时期纯粹艺术与美的探究。只不过,相较于新浪潮时期电影、女人和商品社会的老三元,戈达尔在八十年代,将重心变成了电影、女人和自然环境的新三元。而正是从商品社会到自然环境的转变,奠定了戈达尔这一时期的创作基调,即回归古典艺术,展现女人身体在自然之下最纯粹的美丽。而一般以美术指导挂名的米耶维勒,则成为这一阶段戈达尔电影的缪斯与合作者,为戈达尔打理工作和生活上的大小事宜,并直接参与到创作之中。拍摄于1985年的《万福玛利亚》是这一阶段的总结性作品,亦是戈达尔与米耶维勒合作的结晶。

《万福玛丽亚》由两部分组成,前半个小时是由米耶维勒拍摄的短片《玛利亚之书》,讲述女孩玛利亚父母即将离婚,她见证了父亲和母亲的争吵,但却显得并不在乎,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哼着欢乐颂,偷走父母的马勒唱片,并伴着音乐起舞。第二部分《万福玛利亚》由戈达尔执导,将经典的宗教故事,搬上了当代舞台。女学生玛利亚和出租车司机约瑟夫是一对情侣。一天,天使加百利乘坐喷气式飞机来到二人身边,告知玛利亚他即将以处子之身怀上上帝之子。玛利亚开始在这突然的变故之中,慢慢接受自己心灵的变化,而充满怀疑的约瑟夫则不愿意接受玛利亚的怀孕,不停向她求欢。在另一条副线中,女孩夏娃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在偷吃禁果之后,却发现老师并非她所想象的那样……米耶维勒和戈达尔拍摄的两个部分,为完全分开制作,但却分享了相似的人物和女性意识崛起的共通主题。虽然米耶维勒曾想将自己的短片单独发行,但在戈达尔的建议下,还是决定将二人的作品集结成一部长片一起发行。最终,两部作品也做到了互为对照的精神分析,竟然有着异常统一的效果。

本片的最初创意来自于戈达尔读过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中,对于天主教上帝“神圣家庭”的精神分析。在书中,作者着力分析了上帝和耶稣这对父子关系的角力,但却并没有过多涉及耶稣与玛利亚母子关系的精神分析,这也引发了戈达尔的兴趣。决定以玛利亚怀孕作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对于戈达尔来说,拍摄小成本电影,资金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计划中的《万福玛利亚》,戈达尔不得不为了融资先拍摄一部商业制作,即同一年推出的电影《侦探》。在《侦探》的收益之外,戈达尔也向英国投资人求助,并从刚刚成立,急需片源的四频道获得了1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四频道还另外给予了戈达尔和米耶维勒密6万美元拍摄一部与英国有关的短片,即后来的《软与硬》)。为了缩减开支,本片也几乎全程在戈达尔居住的瑞士罗尔当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外景地都在步行可以到达的范围。

女主角由年轻而又美貌的摩洛哥演员迈里姆·鲁塞尔出演。戈达尔在《受难》的片场发现了她,当时她仅仅是个群众演员,扮演在泳池中曼妙的裸体少女,有如从画中走出一般无邪。戈达尔随后和其保持了好友关系,并邀请她在《芳名卡门》中饰演女二号。到了《万福玛利亚》她则成为了无可置疑的女主角。戈达尔让鲁塞尔在自己家中生活,每天都必须将自己带入玛利亚的角色之中,阅读角色阅读的书籍,观看角色观看的电影。并要求她模仿费里尼《大路》中茱莉艾塔·玛西娜的单纯演出。

虽然,有研究者认为鲁塞尔其实是戈达尔的情人,但考虑到二者的年龄和戈达尔已婚的状态,笔者倒是更倾向于以片中玛利亚和约瑟夫的爱情解读她和戈达尔的关系。对于戈达尔来说,圣洁的少女身体不仅仅是追求的对象,更是其这一时期电影美学的中心思想。戈达尔追求鲁塞尔,如同约瑟夫追求玛利亚。最终,约瑟夫在天使的指引下,触摸玛利亚怀孕的肚腩,又将手拿开,以放手的姿态,展示自己神圣的爱。这也正是戈达尔对鲁塞尔美貌的爱慕与尊重的直接置换,戈达尔爱慕鲁塞尔,却仅仅停留在欣赏的阶段,而唯一的情书,便止于银幕之上。对于一向奉行必须在电影中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戈达尔,用电影解读这段感情亦是最佳方式。

与同一时期的所有戈达尔电影一样,戈达尔并没有为本片撰写正常的剧本,而是以一段影像代替剧本,拍摄下鲁塞尔的准备工作以及自己对于本片的理解,并将其作为给予制片人投资的交待,这便是短片《关于<万福玛利亚>的笔记》。在片中,我们也可以一窥戈达尔对于本片缘起的最初想法,以及戈达尔对玛利亚角色的理解。本片的拍摄则前后经历了六个月时间,这对于一向效率极高的戈达尔,已是新的纪录。戈达尔为了追求最完美的自然风光和最佳的表演效果,反复重拍,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喷气机飞过夕阳的镜头,前后进行了三个月的拍摄。在片中,戈达尔如同文艺复兴时的米开朗基罗一般,用电影将神圣的故事进行解构。将圣母还原成一个最基本的少女。她必须接受世俗的目光,以及欲望的折磨,甚至要把自己从强加在身上的宗教符号中解脱出来。在全片的最后,玛利亚生下了耶稣,完成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同时,她也决定回归自己的女人身份,在全片的最后,又一次擦上了口红。宗教,文化与美的返璞归真,正是戈达尔借本片表达的最终主题。

1985年本片上映时,受到了当时的教皇保罗二世的公开反对,表示本片深深伤害了信徒的情绪。但这也让本片一炮而红,让不少原先并不会观看本片的观众走入了影院。最终,本片票房和评论均取得成功,并顺利拿下了柏林电影节两项荣誉奖,是80年代戈达尔,又一部高光作品。

(原载于《数码娱乐DVD导刊》)

发表评论: